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长沙建城三千年,城址从未变化

条评论

长沙建城三千年,城址从未变化

前言

你能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一个城市吗?要求它从建城到现在地名不变,城址不变,文化一脉,子弟和睦。要求它从商周时期到现在都从未衰落过,一遍遍的只是新生。要求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地形区的偌大文化寄托。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长沙。

长沙建城三千年,城址从未变化,城名从未被替代。试想一下,三千年来,以五十年为一代人,整整有六七十代人,可能有的家族至今都生活在长沙城内,从现在往上推,长沙城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生老病死。人迹不息,来了一茬又走一茬,古城见证了一切。

长沙不仅仅是城市,它承载的意义远大。它投射出了整个"湖湘文化"的缩影,沾染了湘西文化的特色,也成为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两个整体的柔和剂。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长沙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同地形区内较优越的。它所属的地形区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洞庭湖平原,洞庭湖在上世纪中叶以前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大约公元元年时则是中国第一大湖(面积估测可达半个海南岛面积)。长沙"喝"着湘江清流,"躺"在云梦大地,以一种王者风范睥睨着长江的莽莽姿色。

一、商周到两汉,岭南小轴心地位的形成

我们来分析一下长沙城的"地位"。提到地位,它当然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或者信仰地位等等很多分支。

长沙的政治地位从古至今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它只做过若干割据政权的通知中心,仅在战国的楚国时期有过一定的政治城市地位。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长沙地位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在商周时期,长沙是"百越"的重要城市,当时的居民更多的是有别于周朝人的"南蛮人",百越的经济自然比不上周朝中心洛阳,或者临淄和大梁。所以商周时期的长沙是一个无名小卒,放眼当时中国的城市,洛阳是经济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临淄是东方商业之都,北京和咸阳则是军事和政治兼备的多功能都城,这时一比,长沙未免显得太逊色。不过,风水轮流转,长沙城即将崛起。

匆匆忙忙之间,秦朝二世而亡,西楚霸王十几年之间从枭雄变成了历史名词。

长沙大概是这个时候崛起的。这时不得不扯出来汉初诸战争了,汉朝初期,刘邦平定了西楚势力之后并不能立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项羽给他留下了"一屁股债",他做霸王那几年仗着自己的地位,大封原来的诸侯国子弟后人重新做分封君主,于是几年之间,齐,宋,赵,韩等等历史名词又一次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帘。刘邦召集他的那一套诸侯王打压消灭了项羽的残余势力,但征服过程过于暴力,这一段时期和楚汉争霸、秦末动乱、秦统一战争合起来的几乎一个世纪里大半时间在打仗,中原地区的经济已经疲敝不堪了。

由是,长沙城崛起。它本来就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决定了它可以接纳更多的人口,战乱年代在战争区域内的人多会迁居南方,更多的人便会选择长沙。人口增多将会直接带来城市经济的飞速增长,当然"飞速"在汉朝是有点困难的,但长沙此时期渐渐从一个"矮胖子"变成了"高胖子",即它的基础力量越来越雄厚,知名度和文化底蕴越来越突出。

到了三国时期,长沙先属蜀汉,后属东吴,成为了岭南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

二、东晋和南朝的特殊滋养,造就了以后省级中心的不变事实

长沙在东晋时期以后的发展得益于时局,可谓之"如虎添翼",早在魏朝期间(三国),曹魏和东吴几乎不谋而合地出现了氏族政治体制,其对应的经济形态是氏族地主控制较多的耕地。这样一种经济形式加速了国家松散,造成了吴晋宋齐梁陈六朝的短命而亡。弱化了首都丹阳(或建康、建业、石头城)的经济地位,甚至形不成经济中心,当时的武昌和九江(古称柴桑)经济发展不一定比首都要差。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这导致了地方经济分散,地方地位独大,进一步壮大了长沙城的地位,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假象:武昌做过东吴首都和东晋第二统治中心,柴桑做过东吴首脑居住地,它们的经济雄厚,政治地位不容小觑,已经脱离了省级区域中心,而走向了发展成国家中心的道路。事实证明九江没有成功,然而武汉(武昌)却异常的成功。假象是长沙从来没有触碰过国家中心城市,但它和武汉可以平起平坐,它在两湖地区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固然高于南昌和合肥,南昌最多是个文化大市,而长沙的意义却看破说不太清。这个问题其实就扯到了下面的湖湘文化了。

三、长沙三千年之于湖湘文化成长的意义

湖湘文化,单从字面来看是湖北湖南两个省级区域部分文化的总成,它包含了湘西少数民族的风雅,传统湖南汉族儒家文化,洞庭湖流域农耕文明文化,荆楚文化,汉江南北文化和近蜀地的揉和文化。

没办法,文化的事情太复杂,这么多罗列的东西飘渺虚幻,但下面的几个典型足以表现出来了。

1、屈原

屈原是典型的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赋里都可以寻找到楚国的踪迹,他晚年被流放到了湘江流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自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到过长沙,长沙也滋润过他的心灵。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楚文化是楚国地方神学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体,这种思想最终也融合进了湖南文化之中,成为长沙城的精神动力。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2、周敦颐

周敦颐所代表的是在湖南得到重塑和新生的宋儒家思想。宋朝以后,儒家思想出现了思辩化的特点,渐渐地有松散的儒学变成了高度集中且制度化高的"儒教"。儒家是中原的产物,而宋朝的长沙还带着一点点岭南的气息。

补充一下,大约到唐朝的时候,南岭已北,大江以南的汉族占了主导地位。两宋时两广和浙闽以及湘赣南、贵州仍是"蛮夷之地",虽然文化交流和北边无异,但经济开发实在是不足。然而直到明清,两广地区仍然没有完全被汉族文化沾染。时至今日广西的文化和中原也是独树一帜的。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恰恰由于南方地形阻挡了南北,长沙作为一个节点,承担了南方岭南文化和中原儒学的纽带,长沙这时也可以释然地和文化大市南昌平起平坐了。

3、湘西和蜀文化

湘西是一片神秘而传奇的地域。湘西虽然冠了"湘"字,但它和传统湖南文化大相径庭,和它一起组成了多元的现代湖南文化。

湘西的文化和蜀文化又可以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属于封闭地域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特产。在长沙这座历史名城最终融合,可以说只有长沙有体量和基础让多种文化在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内迅速交融。

湖湘文化和荆楚风流的水乳交融:三千年长沙建城史

现在看来,长沙,它做到了。它在几乎一千年的时间里融合了十几种文化,十几种意蕴。并且很好的发育出来了省级的统一综合文化。

结语

时过境迁,在经历了前一千年的朴实奋斗、辛勤奠基,中一千年的抓住时机、突飞猛进,后一千年的睥睨众生,坐居省治之后,长沙已经成为了经济文化强市。它的魄力也在史书上绽放着魅力,无数的历史轶事相继点缀。

这不禁引出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究竟怎样才算完美?

或许城市的发展也和人生道路一样。长沙像是敦厚朴实的人,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有了属于自己的风采。

长沙以一种"长者风范"首先把湖南省级区域内的全省人力物力集中,牢牢的抓住了省级中心的地位,而不像河北、河南、安徽一样多次易都,最终没有形成集中的综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