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武汉的历史古建筑为什么消失?

条评论

武汉的历史古建筑为什么消失?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俗称江城,以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和九省通衢的重要位置而闻名于世。同时,它也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与文明传承的城市。盘龙古城的厚重、琴台知音的忠贞、黄鹤楼的白云悠悠、龟山的金戈铁马,彰显着文明积淀的厚度,行走其间,你似乎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敢为人先、敢于挑战的文明精神,光荣、卓绝的革命传统,造就了武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

武汉的历史回顾

  • 根据考古发现,武汉地区最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但真正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古老历史是盘龙城遗址,一座距今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它的发现,将商代早期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至此长江流域也成为了华夏文明早期的发祥地。
  •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地区属楚国管辖,“不服周”的楚国人世代打草开荒、筚路蓝缕,在长江中游打拼出了一个八百年的辉煌文明。公元前350年,楚宣王在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设置沙羡县,这是武汉的第一个正式政权建制“身份”。
  •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郡太守,郡治就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至此黄鹤楼见证了大江东去、近两千年的兴衰更替,“白云千载空悠悠”。
  • 隋朝时武汉地区分置江夏县(以武昌为治所)和汉阳县(以汉阳为治所),江夏至此走上历史舞台,领长江中流文明风骚数百年。
  • 唐朝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格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所,政治地位攀升,一跃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
  • 到了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下同)八年,此地成为南宋兴师北伐的策源地。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时时梦想“直捣黄龙”的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受挫,不得不撤回鄂州,壮志未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但可惜,鄂州没能看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终成英雄悲歌。
  • 历史来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汉第一次成为“省会城市”。从公元前350年第一个建制(沙羡县)设立,到公元1281年成为湖广行省的“省会”,武汉在发展道路上奔走了一千六百多年。
  • 明代成化年间,原来汉水改道龟山北麓的集家嘴注入长江,大片低洼地带淤积成陆,汉口的集市开始出现。到了明末清初,汉口已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而这距汉口淤积成陆不到二百年。
  •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法、德、俄、日先后在汉口设立租界,汉口正式开埠。光绪年间,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兴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时武昌“开风气之先”,成为华中洋务运动的领头羊。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燎原于全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
  •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 1949年5月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
  • 1986年,武汉被国务院评定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缺乏古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人文历史无疑是武汉最独特、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以汉口、武昌崛起为代表辉煌的近、现代史,让武汉在华中地区独树一帜。武汉随处可见近代历史文化建筑、遗迹和纪念地。

但跟其他的城市相比,武汉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传统建筑、古建筑保存比较少,古建筑的数量无法与北京、西安甚至是上海相比。

去武汉旅游,导游拉你取得多的是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阅马场、武汉长江大桥、东湖、磨山,少有拿得出手的古建筑。在这其中,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曾多次被毁,现址为1985年按清光绪年间式样重建。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历史上多次毁后重建,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1985年6月落成。汉阳月湖之畔的古琴台始建于北宋,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名扬天下,但现存建筑为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重建。号称“武汉三大名胜”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均系近、现代重建,年代最久的仅百余年。武汉古建筑之窘迫可见一斑。

现在武汉市内分布着不少传统建筑,但近现代的比较多,西洋风格的比较多,古建筑、传统历史建筑比较少。

武汉的古建筑是指1861年汉口开埠前的建筑。据武汉民俗专家、武汉历史文化保护人士刘谦定先生统计,符合这一标准的武汉的古建筑仅有七处,即四塔(洪山无影塔、洪山宝塔、胜像宝塔、石榴花宝塔)二桥(白洋桥、保寿桥)一牌坊(汉阳共勉街石牌坊)。

武汉,一座缺乏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

上左至右下分别为:洪山宝塔、无影塔、胜像宝塔、石榴花塔

武汉,一座缺乏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

上:古白洋桥 下:古保寿桥

武汉,一座缺乏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

汉阳共勉街古石牌坊

武汉的历史古建筑为什么消失?

武汉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就出现了县城,七百多年前开始作为一个行省的“省会”城市,近四百年前汉口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楚中第一繁盛处”,这两千多年以来的古老建筑都那儿去了?

根据阎炜的研究,武汉的古建筑留存不多,原因大体如下:

一是古老建筑因“高龄”年久失修而自然损毁、拆除。行者老魏认为这可能是二千多年来历史印记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事物发展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古老建筑是在历史长河中的“宿命”。

二是战争的破坏,这是武汉老建筑成片、大范围积毁损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老建筑消失的“加速度”。19世纪中叶,天平天国曾三次攻占武昌,清军、湘军与天平军在武昌城内外拉锯般的争夺厮杀,战争结束后武昌几乎毁损大半,多座重要建筑毁于战火。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进攻武汉时,冯国璋为防止“匪党”窝藏于密如蛛网的汉口街巷,放火将汉口除五国租界以的华人商埠聚集区烧得精光,大火三日不绝,大量历史建筑化为焦土。此后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武汉都首当其冲。战争让众多历史建筑、文物化为灰烬。

三是近代的人为拆除。最典型的是张之洞拆汉口城垣卖建筑材料还列强外债,以及北伐军攻占武昌后拆除古城城垣。北伐军的那次拆城中,除起义门这一小段城墙因有对北伐军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而幸免于难外,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代表着古人智慧与汗水的武汉三镇最大体量的古建筑消失了。武昌古城拆除,接着是汉阳跟进,长沙跟进,这是荆楚大地古建筑的一次“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