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淮北八旬老人痴迷做风筝70余载

条评论

淮北八旬老人痴迷做风筝70余载

又是一年春风暖,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眼下春风习习,很多人喜欢在户外放风筝。这可不是儿童的专利,在淮北相山公园,只要天气好,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名老人放风筝的身影。老人名叫陈宏祥,今年81岁。他不仅喜欢放风筝,还自制数百只风筝,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

陈宏祥老人在家制作风筝。(淮北市洪山社居委供图)

六岁扎出第一只风筝

说起与风筝的故事,陈宏祥打开了话匣子。在他5岁那年,身为篾匠的外公给他做了一只小风筝。从那时起,他便与风筝结缘。

“那时我还没上学,就天天跑来跑去,放着玩。玩坏了,就自己摸索修理。”陈宏祥说,自己边玩边修,对风筝的结构了如指掌。慢慢地,他也就学会了做风筝。

记者了解到,6岁时,陈宏祥用2分钱的颜料、3分钱一张的桑皮纸,加上找来的几根竹条,成功扎出了第一只风筝。7岁时,他已经可以熟练地帮助小朋友们做风筝,并有了创新。

放风筝成了陈宏祥童年最开心的记忆,他也喜欢上了风筝。后来几十年为生活奔波,放风筝、做风筝的爱好只能忙里偷闲进行。直到退休后,陈宏祥才开始专心致志投入到这项爱好当中。凭着天生对色彩的敏感,以及年轻时打下的美术功底,还有积累的相关知识,老人风筝做得更好了。

收藏上百只袖珍风筝

只要天气好,陈宏祥都要到淮北相山公园放风筝。他放风筝和别人不同,不是带一只,而是带四五只风筝去。形态迥异的风筝成了市民眼中一道风景,常常引人驻足观赏,还有风筝爱好者慕名而来,向老人讨教做风筝的技巧。

“只要不下雨,一般上午8点到10点,下午1点到4点,我都去放风筝。”陈宏祥说,风筝不仅是爱好,更已经走进了他的生活,“我儿子在上海,孙子也长大了。他们常打电话问我今天做什么呢,我说放风筝,他们就说好。如果听我说没放风筝,那他们就担心了,还以为我生病了。”

这些风筝全部是陈宏祥自己做的,能拆卸、拼装,方便携带。他说,有时清晨起早制作,花好几个小时;有时放风筝回来,闲暇时分就在家里拿起美工刀、竹篾做一会。

据悉,每隔一两个月,陈宏祥都会在老伴的陪同下到市场上买竹子,回来后根据风筝的大小削制成篾条。他去上海儿子家时,也会顺便购买杜邦纸,因为杜邦纸不仅有韧性,制作出来的风筝还能防雨水。现在网购方便了,只要老人需要纸张,儿子就会在网上买给他邮寄回来。

“我去儿子家也会带着风筝和做风筝的材料,他那里也有我一套工具,他们知道我喜欢风筝。”陈宏祥说,前段时间他刚从儿子家回来,因为疫情,没办法出外放风筝,他就在屋里做风筝。

2008年,为庆祝奥运,陈宏祥特别做了一只直径近两米的大蝴蝶风筝。家里还珍藏了100多只与真蝴蝶一般大小的袖珍风筝。捧在手心里的蝴蝶风筝看上去翩翩欲飞,令人爱不释手。不过这些小风筝是不能飞的,只能作为模型来欣赏。

数百只风筝只送不卖

从童稚到耄耋之年,风筝一直是陈宏祥最大的爱好,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陈宏祥的家位于淮北洪山路上一幢家属楼,家里最多的就是风筝,有数百只。老鹰、蝉、蝴蝶、蜻蜓……黑的、粉的、黄的……琳琅满目的风筝挂满了墙。卧室也成为了陈宏祥制作风筝的工作室,桌子上还放着半成品。记者了解到,制作一只风筝并不简单,短则需要几天,若是做得精致,甚至需要一两个月。

“竹篾要先烤,烤了才能绑扎,然后再糊上纸,还要在纸上一笔一笔画。”为了让风筝看起来栩栩如生,陈宏祥还捉了一些蜻蜓和蝴蝶,边观察边画。前几年,他的眼睛因白内障做了手术,不过他说这并不影响他制作风筝。“家里人支持我,我就做着玩,这是一种乐趣。”陈宏祥说。

家里有这么多风筝,卖不卖呢?陈宏祥摇摇头——不卖。“我这里有几十种风筝,起码有几百只。”陈宏祥说,以前邻居家孩子想要风筝,他就直接做好送给他们。现在他也会给朋友们做风筝,一起去放飞,但从不外卖。

陈宏祥说,放风筝时既能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我喜欢风筝,以后还会继续放风筝、做风筝。这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