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条评论

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今年四月,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汉藏语系起源于约5900年前的中国北方,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有关。

汉藏语系是全球第二大语系(第一为印欧语系),包括汉语藏语以及与二者有亲缘关系的四百多种语言。母语属于汉族语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以往关于汉藏语系起源的主流观点为该语系是在约10000年前起源于中国西南或印度东北部。而复旦大学学者们则通过将上百种汉藏语系语言的大量词组建模进行谱系分析,以此重构了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推算出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欧美学者所提出的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示意

紧接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也刊登了欧美学者用类似方法对汉藏语系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汉藏语系起源于约7300年前的中国北方,与晚期磁山文化及早期仰韶文化有关。

三种关于汉藏语系起源的假说虽各有不同,实则都与现代人类进入华夏地区后的迁徙扩散密切相关,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

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成于几万年前的认知革命期间,而现代人类中的黄色、白色人种出现在此之后,并随迁徙将语言技能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之后的岁月里,语言被各地先民不断加以丰富,也逐渐发生分化。

当地球气候变暖,部分来到东南亚地区的黄种人开始向北方的中国迁徙。随着气候的持续上升,先民逐渐来到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来到北方的先民之后发展出现代汉族,而到达青藏高原的先民则与先期来到这里的棕色人种融合,成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

汉藏语系南方起源说所对应的基本就是这一情况,这也可以从一些考古发现中获得支撑,证明确实有先民是从西南地区来到青藏高原的。而近期复旦大学学者与欧美学者所提出的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则从汉藏语系中一些古老词汇所反映的早期文化及农业发展状况中找到线索,指出汉语藏语是于5000~7000多年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分化的。如粟、猪、羊等词汇很早就已存在于原始语系中,但最早讲汉藏语的先民却并不知道更早出现的“水稻”。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复旦大学学者提出的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示意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涌现出裴李岗、磁山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群落,原始汉藏语因此得到完善。随着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西北地区也逐渐进入农耕阶段,并在此后发展出影响巨大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期内,北方地区生产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当地人口快速增长,部分先民迁徙到了青藏高原,也将农业技术和语言文化带到了当地,之后逐渐演化成藏语文化群体。这也就是所谓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而中原文化除了向西北地区扩散,也传播到了黄河下游地区,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发展出位于山东半岛的海岱文化圈和位于东北地区的燕辽文化圈,逐步形成汉语最初的流通区域。

不过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后期形成的语言往往更加强势,会对早期语言构成“覆盖”效应。因此汉藏语系究竟是最早形成于南方还是北方,如今还在争论中。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仍可以让我们对华夏民族与华夏文化的早期成长历程形成更加明晰的认识。

在上一章里,笔者已对发源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同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发展状况。

大汶口文化无疑是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文化遗存位于山东泰安,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活跃于距今约6500—4500年前。在农业方面,大汶口文化与中原文化基本一致,也以种植粟米为主,并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部分属于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中发现了种植水稻的证据,可见当时山东地区汇集的文化类型相当多。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在生活习俗方面,大汶口文化颇有自身特点。很多大汶口成年人的后脑勺都是平的,而且门齿或侧门齿会被拔掉一两颗。

拔牙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传统,主要分布于非洲及环太平洋地区,现代社会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人承袭这一习俗。究其起因,应该与早期棕色人种的迁徙有关。

在古代文献中,拔牙齿最早见于《山海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这段文字讲述的就是羿作为部落首领,与当地土著发生争战,并将其射杀。说明先民早期的扩张融合历程还是非常残酷血腥的。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带刻符陶器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早期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与中原地区相似,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技术改进,当地先民烧出胎薄、质硬、色美的、黄陶和粉色陶。到晚期大汶口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在器型纹饰方面,也与仰韶文化形成很大差别。出土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充分反应了当地陶器的自身特色。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随葬器物十分简单。逝者口含石球,手握獐牙,体现了一定的原始宗教特征。而在中、晚期墓葬中,则清楚地反映了当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演变过程。有些高等级的墓葬会随葬大批的玉器、陶器,与普通平民墓形成很大的差距。当地养猪业十分发达,用猪随葬的墓占1/3以上,个别土豪墓随葬的猪下颚骨多达几十个。要是后世的哪个盗墓贼钻进这样的大墓,肯定会高呼土豪的世界我不懂。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大汶口墓葬

这一时期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庭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阶段。

大汶口文化制石、制玉业较发达。早期就大量生产磨制精致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中期以后,选用当地出产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材料,种类、器型日趋丰富,出现了成套成系列工具。如在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甚至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以及大量的玉、石饰品。

新石器时代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

象牙梳,上面的图案与八卦文化相当契合

当地制骨工艺同样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就有很多精致的小型骨雕制品。到中、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趋于成熟。出土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骨雕筒等,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文化发源于泰山脚下,到晚期已扩展到安徽、江苏北部以及河南、辽宁东部,与华夏地区另外几大文化圈形成充分接触。其后的龙山文化因而得以大放异彩,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