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京剧的形成和他的历史文化

条评论

京剧的形成和他的历史文化

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而后逐渐演变形成的。

从1790年开始,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戏剧与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北方戏苑——北方戏曲的历史与文化

京剧流播全国,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后被誉为“国粹”。

1774年夏天,秦腔艺人魏长生从四川来到北京。这时正值乾隆年间,社会稳定而且经济繁荣,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此时的北京可谓是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从此,戏曲便开始被分为“花”“雅”两部分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则说的是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而北京梨园中的花部则以京腔最为盛行。

这时魏长生带领秦腔戏班初次来到京城,因为他的戏班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的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还很有创新的改进剧目,因此深的观众们的喜欢。

北方戏苑——北方戏曲的历史与文化
北方戏苑——北方戏曲的历史与文化

魏长生创造的西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使雅部昆腔更加的日趋没落,就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

(这里说一下魏长生为什么也称魏三,魏长生1744——1802,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

魏长生曾一度离开京城,1779年他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在北京几乎立不住脚跟。这时,魏长生挺身而出,他愿意入班来挑大梁,力挽狂澜。他入班两个月之后,定期给演员们加薪,之后魏长生再次以《滚楼》剧目赢得了京城的观众。

魏长生在这出戏中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痴情姑娘黄赛花,他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黄赛花的人物性格,在当时的京师舞台上,观众们对他塑造的黄赛花等人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说,当时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这出戏在北京演出,使“双庆部”成了京城市民们争相订票观看的戏班,演员的收入也因此大增。

从这之后,魏长生将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正阳门外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惠济祠,并将其改名为“天寿堂”,同时也作为梨园馆的馆址了。

梨园馆是清代戏剧界的一种重视同乡关系的行会性组织,主要职责是对戏剧界人士进行扶危济困、养老送终等事宜。

在这段时间里,魏长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妇女形象。有痴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如《滚楼》中的黄赛花、《烤火》中的严壁芸、《卖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铁弓缘》中的陈秀英。还有反映巾帼英杰气概的,如《杀四门》中的刘定金、《闯山》中的金莲等。还有表现反抗性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莲串》中的秦香莲、《清风亭》中的周桂英等。

这些角色都被魏长生演的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魏长生在演唱时,特别注重音节,他结合人物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

北方戏苑——北方戏曲的历史与文化
北方戏苑——北方戏曲的历史与文化

与此同时,魏长生还经常捐资公益事业和周济穷困的读书人,魏长生名满京城的演技和这些感人的行动,引起了一些文人学者和达官显贵的注意,纷纷与之相交。走红后的魏长生也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和四川会馆的朋友们互相交流和出堂会。

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代乾隆年间改建成了四川会馆。那时,四川罗江籍的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这幅长联描绘了蜀中名山胜景和人杰地灵,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溢于言表。

有一天,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这两位观众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渐消瘦。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皇妃出宫消遣,两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演出。

看完魏长生的演出后,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十份相似。

于是,皇妃情不自禁的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妃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为爱妃的干女儿吧!”

于是,魏长生第二天便奉旨扮辽邦公主的装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的奇遇,于是民间尊称魏长生为“魏皇姑”。后来,魏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称为“皇姑坟”了。

总之,魏长生以《滚楼》名动京城的声誉,使他很快确立了戏剧界中“伶中子都”的地位,还使“双庆部”成为了剧坛的“一哥”。

更为重要的是,魏长生的成功使得当时京城其他著名的六大戏班简直无人过问,导致了伶人失业。于是,演员们争附入秦班觅食,京腔效之。并由此而产生了“京、秦不分”的局面。

从此,京城舞台上声腔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花部秦腔在“花雅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为花部其他剧种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