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香港的几个历史文化活动

条评论

香港的几个历史文化活动

分猪肉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分猪肉,又称太公分猪肉,太公分胙,有“祖先赐食”的意思,是中国华南珠三角一带以及香港的传统文化风俗,在广东某些地方以及香港新界乡村的原居民中依然保留得很好。分猪肉是一种社会风俗,通常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于祠堂或祖坟前进行分猪肉仪式。

由族长或村内德高望重之人会将猪肉分给年满60岁的年长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婴,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分猪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离围村的男丁,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可见这些集体的祭祀和宗族活动一方面表达了族人对先辈的孝心,也一方面象征着族人的团结和家族的维系,能增强宗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动

分猪肉一词也成为了香港的流行语,意思是比喻颁奖礼“每个人都有”的情况,俗称“猪肉奖”。

打小人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珠三角民间的巫术仪祀,希望借由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在许多香港影视中都能见到相关的片段。

打小人一般会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桥底便成为了打小人的热门圣地。每逢惊蛰,都有不少人前往当地的土地庙进行打小人活动。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打小人仪式一般在三叉路口、桥底、路旁及山边等地方进行。因为些等地方较易招惹鬼神。又说因为三叉路口煞气大,可以克制小人,叉伤小人。此外在香港各区的庙宇也基本都有职业打小人。

青衣戏棚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青衣戏棚是香港一年两度大型传统节庆活动,于每年农历三、四月举行,目的是庆祝“真君大帝宝诞”以及“天后宝诞”。戏棚除了有粤曲表演以外,旁边的空地亦设有数十个传统小吃摊档。

青衣戏棚的粤剧大戏一般会有两场,分日场、夜场,日场约下午一点半开始,夜场约晚上七点半开始。戏棚共有一千多个座位。上演过的剧目包括、《哪吒》、《贺寿仙姬大送子》、、《洛神》、《燕归人未归》、、《李后主》等。

观众不光能看戏,还有非常多的传统小吃可供选择。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有怀旧吹波糖、豆腐花、麦芽糖、臭豆腐、怀旧菠萝冰、唧唧冰、糖葱饼、砵仔糕、泰式香蕉煎饼、烧大肠等。

大坑舞火龙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大坑的传统习俗,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2011年5月23日,大坑舞火龙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说于1880年的中秋节前夕的一晚,台风吹袭大坑村,有一条大蟒蛇吞食村里的家畜,给村民合力打死于破屋内。翌日,台风过后,大蟒蛇尸体失踪,大坑村发生瘟疫,多名村民病亡。

当时有村中父老表示获菩萨报梦,于中秋佳节舞火龙绕村游行,同时燃烧炮竹 , 便可驱瘟疫矣。由于炮竹内含琉璜白药,加上香火便可驱瘟疫。村民发现此古老良方奏效大喜, 自始每年扎制火龙巡行全村。

火龙晚上6时左右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再于安庶庇街插香后起龙,先到浣纱街对嘉宾作致敬礼,之后会按传统游街,途径浣纱街、京街、新村街、铜锣湾道等,游街完毕会到浣纱街拔香和重新插香,后会在浣纱街表演至10点左右。整个仪式可分为“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分。

从前,节日完毕后,习惯把火龙抛下铜锣湾避风塘的海底,以示“龙归天”,但近年为免污染海水,于深夜用货车送到焚化炉去,变作“飞龙在天”。

陆上扒龙船

香港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

陆上扒龙船,香港的海陆丰鹤佬民系(闽南民系)传统婚礼时,前往迎娶新娘的一个仪式。男家的女性亲属以“扒龙船”迎亲。

但现今香港面积狭小,而且交通方便,新郎一家不用再撑船才能把新娘接回家,但上一代仍希望保留这吉祥习俗,在儿女结婚时以扒龙船方式迎亲,故一如以往撑船到女家接新娘 ,但他们所划的船不是真船,而是模拟在水上撑船,配合节奏挥动船桨,动作如撑船般。加上,他们认为接新娘是一件开心、兴奋的事,故他们一面陆上扒龙船,一面唱歌,使气氛更热闹。他们把这项传统从海上搬到陆上,实行陆上扒龙船,故他们把这项习俗名为陆上扒龙船。

陆上扒龙船是一项女性主导的传统习俗。鹤佬民系是一个十分重男轻女的族群,所有事情都要男性作决定,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微,但唯独这项传统习俗却全为女性,没有男性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