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为什么古人坚持了筷子,放弃了刀叉?

条评论

为什么古人坚持了筷子,放弃了刀叉?

从一些出土文物和资料记载可以看出,其实刀叉和筷子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是在不断发展中刀叉逐渐被我们淘汰。中国最早的筷子出土于安阳殷墟,筷子被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到了商周及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开始使用筷子,用筷子吃饭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而刀叉则进了厨房,变成了厨房用具。

中国人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淘汰了刀叉而选择筷子呢?

《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意思就是,古代的时候没有锅,都是用泥土包裹食物进行烤,当然,手是不能直接拿的,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用两根树枝对食物进行操作,这是最开始的筷子原型。

一双普普通通的筷子,看似简单的两根细长条棍,在中国却历经了几千年的打磨及演变才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各式各样,使用灵活的进餐工具。

这就要从中国的文化内涵说起,伏羲开天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我们自古就对双数的东西格外的推崇,认为他们象征着吉祥顺利。放弃刀叉选择筷子主要是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首先,中国人重视“礼”,在古代贵族大摆宴席的时候,礼仪厨师先用筷子从鼎里将食物捞出分给各个席位上的人,然后每个人在用自己的刀叉或筷子。不仅国家礼仪是这样,普通百姓人家围桌吃饭,如果每个人都一起用刀叉吃一盘菜就会碰触,这是十分不礼貌的事情,这时候筷子就很好地显示出了它的优点,它可以灵活的夹自己眼前的菜而不和别人的餐具发生触碰。

其实餐桌上的筷子礼仪还是很讲究的,小孩子从小就会被教育筷子夹菜的时候不要乱翻,只可以夹自己面前的菜,不可越界。还有,中国人性格是偏内向的。中国人行见面礼是作揖,双手向内握,外国人的见面礼就相对开放,用手去握别人的或者是贴面礼。而吃饭时,中国人用筷子,筷子是向内发力的,外国人用刀叉,刀叉是向外发力的,很贴切的反应了我们中国人内敛的性格。

饮食文化和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饮食文化主要是受农耕文化影响,刀叉是通过游牧民族传到西方的,所以西方的饮食文化是受游牧文化影响。原始人类都是依赖打猎来维持生命,故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刀叉,直到农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种植和豢养技术,形成了农耕文明,我们逐渐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为了适应新的饮食特点人们慢慢习惯用筷子。

饮食习惯不一样也是重要原因。我们的食物的熟是作为第一标准,而西方人认为生是第一标准。最初我们人类跟其他动物也都是吃生的,随着我们进入农耕文明,我们吃东西的种类开始变多,渐渐改变了生吃的习惯改用煮着吃,因为煮是当时最简单最有效的一种烹饪方法。煮的东西比较烂,这时刀叉的作用就远不如筷子,所以筷子就渐渐取代刀叉成为我们惯用的餐具。

而游牧民族却是习惯吃生的,比如他们去打猎,抓到动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割肉生吃,虽然画面有点不舒服,但这个是事实,他们的饮食习惯促使他们身上必须带着刀,因此形成了刀叉吃饭的习惯。

马年春节期间,央视以“筷子”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让人眼前一亮,广告片中描述了中国人过春节的生活情节,以筷子为情感载体,展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各族人民和筷子的故事,还有身在他国的华侨同胞,他们手握竹筷,虽身处他乡但却觉得我们连在一起,一双双竹筷承载着中国特有的各种传统与家庭美德。

片中用筷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述说着不同年龄的人对筷子的体验和感情:小孩第一次用筷子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品味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独身的人通过添加一双筷子找到了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 。它不仅仅代表一种文化更是传递着中国情感,激发国人情怀,更是展现中国精神,表达中国情感。

筷子谐音“快”,寓意“快乐一辈子”。几千年的筷子文化,不仅仅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象征,更是承载了炎黄子孙数千年的情感,见证了历史长河的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