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国博藏品那么丰富,为何用这件并不起眼的文物

条评论

国博藏品那么丰富,为何用这件并不起眼的文物

疫情当前,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最值得敬佩。普通人除了宅在家中,自行隔离,按照力所能及捐钱捐物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国家文物局就组织就联合全国博物馆和文物考古遗址类官方账号开展了“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活动。文物虽然不能说话,也不能当作药品、粮食这些生活物资,但它们却以独特的文化底蕴,提供了精神力量,鼓舞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勇气。

这次活动是从2月11日开始的,短短两天时间,话题阅读量已达2138万次,一度登上了话题热搜榜首。可见,普通民众的参与度和热情还是相当高的。作为文物爱好者,小珏几乎每天都看哪些博物馆参与,欣赏哪些珍稀文物,一开始对国家博物馆首日的文物还颇为不解。

要知道,国家博物馆馆藏丰富,数量为100余万件,国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人面鱼纹彩陶盆等等。首日的文物,更是万众瞩目,为什么却以一面铜镜开场呢?

虽然,小珏没有数据资料,但铜镜本来就是比较普遍的文物,市场上甚至允许买卖,国博收藏的铜镜至少成百上千,以此送上祝福,国博君是不是有些敷衍呢?

事实证明,还是小珏才疏学浅,见识浅薄,因为这件铜镜并不普通,它叫做汉代鎏金“中国大宁”神兽纹镜。尽管我之前对它也有所了解,但却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它确实很契合当下的形势。

这面铜镜是在1952年出土于长沙,当时由夏鼐、安志敏等七人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在郊伍家岭地区一座汉墓中将其发掘。长沙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地,秦国时为长沙郡,汉朝时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他也是汉初八大异姓王之一。

中国虽然不是青铜器的发源地,青铜器的制作却在中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辉煌之后,青铜器却因为铁器和陶瓷器的广泛应用而在战国时期逐步式微。但是,唯有青铜镜却无法取代,长期发展,并在汉代达到巅峰。汉镜厚重繁复,工艺精湛,甚至还有镂空镜、透光镜这样的“黑科技”。

尽管如此,这面铜镜依然是毫无疑问的瑰宝。它的背面中心是半球状钮,柿蒂形钮座,做工精致。纹饰异常华美,花纹复杂,有兽头、鸟、龟及其他怪兽等纹样,也有规规矩矩的矩形图案。小珏记得之前的《长沙发掘报告》中,专家将这面铜镜取名叫“局纹镜”,现在改为“神兽纹镜”,想必是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除去精致的纹饰图案之外,这面铜镜的表面鎏金,也让它美轮美奂,更增添了华贵之气。这种工艺又被称为火法镀金,它是先将黄金溶于汞中,使之成为浆糊状的金汞合金,再均匀地涂到金属器物表面,最后通过加热使汞挥发,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色镀层。古代的工匠,就是以这种方法,让本身容易氧化的青铜变得熠熠生辉,历经千年依然如新。

当然,光是漂亮,并不能承载如此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这面铜镜会被国博君选为祝福,还是因为在它边缘,有着52字的篆书铭文: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钢。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

可能也有人很好奇,在汉朝就有“中国”的概念了吗?其实,早在西周早期成王时的“何尊”上就提及了“中国”,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蜀地织锦上也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当然,那时候的“中国”只是一个地理方位概念,现在的“中国”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因为开头的“中国大宁”这四个字,寓意丰富,不仅让铜镜以此得名,而且也在今天作为祝福送给湖北。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人心齐,泰山移,疫魔也会被我们驱赶。无论道路多么崎岖,无论苦难多大,我们最终能迎来春暖花开之时,繁华与共。感谢国博的文物分享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