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这个节日烟火太盛,结果宫里发了火灾

条评论

这个节日烟火太盛,结果宫里发了火灾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年后最大的一个节日要数元宵节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火树银花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美景美色数不胜数。

自古以来,元宵节便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关于它的诞生,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元宵节早在汉朝时期,便已出现,且是全民上下皆要休假外出庆祝的节日。

到了唐朝,便有了灯树、灯楼、灯轮的出现,灯节时间定为三日。到了宋朝,灯的样式越发丰富,且灯节时间,也延长至五日。而朱元璋,于南京建都后,更是定下每年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落灯、元宵赏灯十日的规矩,比宋朝燃灯天数,足足多出一倍,可谓是史上最长的灯节。

永乐七年,满朝文武于元宵节期间,皆可休假十日。到明朝晚期,这休假制度又改为除内臣近侍、朝臣阁部正、外臣计吏之外,百官休假五日。而休假官员,可随意入市共享佳节。作为备受朝廷重视的一大佳节,皇帝格外喜爱的娱乐项目,皇宫内自是少不了上灯赏灯的环节。

上元日前,宫人就开始在乾清宫前的丹陛之上,搭建足足七层的牌坊,最后,落成形如鳌山的灯山。又或者是在寿皇殿前,构造方圆形鳌山灯,这种灯山最高可达到十三层。灯山搭建完后,由近侍前去上灯;由钟鼓司负责期间的伴乐,内府负责调度库存蜡烛;内宫监则负责火炮、奇花、盒子、巧线、烟火、火马、火人等物件的准备,待至元夕使用。

具体的宫廷元宵情景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可见。

这幅工笔重彩画高36.6厘米、通长630.6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生动形象,明宪宗于元宵期间,参与游乐的场面跃然纸上。从画面中可见,宫内在庆祝佳节时,各项娱乐与民间风俗颇为相似,搭建巨大的鳌山灯棚,四处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花,同时,还有杂技、百戏表演。

除此之外,沈从文还曾断定此画中所绘鳌山,应是明朝现传于世最具体、最全面的鳌山灯棚形象。就如史书所记载:

画中鳌山搭建的高大如山,表面布满球状花灯,其中,四盏带有华盖的彩灯,出现于“山”体两侧,正中设有券门、门上同样悬灯。鳌山应有四券门,通向四方。鳌山上方悬置“八仙庆寿”吉祥灯景。鳌山的前景里,行进人群中有人击钟鼓伴奏、有人耍着杂技百戏、有人顶竿献艺、也有人演着钟馗嫁妹的戏文。转向鳌山的右侧,只见小儿手持兔子灯、蟾蜍灯,行进的戏文中还有扛灯、挑灯、擎灯者。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另一部分,描绘着某宫门前方的景象:

三枚巨大的宫灯悬挂于宫门之上,宫门往里、院落中矗立着画有彩绘的高柱,高柱两侧各悬挂一排彩灯,其中有球灯、六角宫灯、六棱宫灯。宫门前戏文正在行进,各中角色都披挂着竹马灯。竹马灯分为前后各一截,竹条扎出骨架,然后糊上纸,描上彩绘,内部点燃蜡烛,挂在角色的前后,其形如骑马。

正对宫门的四人正演着骑马交战的片段,应该是“三英战吕布”。前面一人推着可旋转的滚灯,此灯中设置有万向轴,保证灯球向任何方向旋转,立于中间的蜡烛都能保持不倒。灯前演着“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戏文,其后,则演着“百蛮献宝”。画中还可见“人物灯”、“白象灯”以及各式花灯。

画中,宪宗皇帝身着淡赭黄袍,坐于由黄色绸缎搭建的帷帐之中,观看各式表演。

明朝皇帝喜爱赏灯,每年元宵赏灯节目层出不穷,大规模的燃灯难免会发生意外。

正德九年,就曾发生一起因元宵期间大肆燃灯引起的火灾。这一年,元宵将至,宁王朱宸濠知道明武宗喜爱赏灯,故而,进献数百盏新式的、十分奇巧的四时灯,作为贺礼。传闻,此灯可附着于柱壁,燃起后,可使整个皇宫辉煌如昼。武宗遂令人在宫廷内依檐设毡幙,同时,贮火药于其中。

偶然一次,宫人忘记将灯熄灭,灯被烧毁后大火顺势烧至宫殿,一直从二鼓到天明才烧尽。宫殿被烧期间火势炽盛,武宗还专门为此去豹房观之。回顾起来火焰烛天,对左右戏称:“是好一棚大烟火也”。武宗这一言辞,可谓是昏聩至极。

元宵节沿袭至今,虽说,烟花爆竹禁了,但是,逛庙会赏灯、吃元宵团年,却是每年必做之事!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因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而大部分地区的习俗,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各地却还是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