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再次看到法国文艺界讲述中国亲子关系的独特视角

条评论

再次看到法国文艺界讲述中国亲子关系的独特视角

从北京到尼斯,当12岁的中国女孩露西随父母一同赴法国定居后,她的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法国安娜·卡里埃尔出版社3月初推出的小说《虎之肉》面世后,吸引了法国媒体和读者的注意。法国导演麦左丹选择中国亲情关系作为自己文学“处女作”的叙事主题,让人们再次看到法国文艺界讲述中国亲子关系的独特视角。

  在热爱法语和中国传统的露西身上,读者可以看到美好的诗意和比喻。然而作为“外来者”,露西不得不面对校园霸凌行为,露西的母亲决心帮助受到死亡威胁的女儿展开斗争。麦左丹接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小说借由女儿露西的视角,讲述母亲觉醒的过程。在《虎之肉》之前,麦左丹曾在2015年拍摄过另一部探讨母子关系的电影《中国之旅》。影片中,法国知名女星友兰达·梦露饰演母亲,她接到远在中国的儿子意外身亡的噩耗后,只身来到中国把儿子的遗体接回家。母亲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重走儿子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儿子的情感和生活气息。悲伤的旅程逐渐变成宝贵的经历,母亲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重塑。该片在豆瓣网站上获得7.1分,不少中国观众认为,“影片触摸到中国人底子里淳朴的那一部分,法国母亲心中如何融入中国人对于死亡的看法,是影片看点”。

  法国文艺界关注中国亲情关系,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在道夫曼执导的中法合拍电影《闺阁情怨》中,怀有钢琴家梦想的女儿勤丽因父亲“包办”婚姻,不得不做出妥协。多年之后,勤丽成为旅居巴黎的女钢琴家,在自己的音乐会开始时,她发现久未谋面的父亲来到演出现场……影片原版自传小说《花轿泪》曾获得戴高乐夫人大力推荐。具体来看,法国文艺界对中国亲情关系的兴趣,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讲述这类题材的华语电影的关注。许多法国观众认为,《活着》《饮食男女》《地久天长》等作品兼具文学和艺术美感,“在感动过后让人认真审视和对比中西方家庭价值基础”。基于对中国亲情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执导过《蝴蝶》的法国导演弥勒曾在2014年打造出串联起祖孙三代关系的中国亲情关系电影《夜莺》。一个法国导演以其对中国式亲情的理解和表现技巧,用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故事温暖了中法观众。《夜莺》(右图)在当年还代表中国内地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对于再次探讨中国亲情关系的小说《虎之肉》,法国媒体评论称,扣人心弦的故事“应该很快被搬上银幕”。麦左丹称,他的父亲是匈牙利裔犹太人,从小在阿根廷长大,家庭成员常用希腊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交流。他从小则对东方文化及语言有着浓厚兴趣,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机场被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海报所吸引,并告诉父母“长大后要去亚洲”。麦左丹表示,他在《虎之肉》主人公露西身上,找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儿时回忆,“尽管我没有孩子,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孩子气,拍电影和写小说选择亲子主题可能也是试图弥补没有当父亲的遗憾”。

  在《夜莺》导演弥勒看来,选择拍摄中国题材电影有其特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城乡差异很大。过快的生活节奏令中国人忙得团团转,仿佛心已“死”(忙字由“心+亡”组成)。“我想通过电影探讨‘人活着的意义’——是仅仅追逐金钱名利,还是找到心灵上、道德上的东西,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尽管拍摄中国电影需要很大努力,弥勒已经开始构思他的下一部中国制作:讲述一战华工在法经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