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技术工人技术哪里强?看看这份成绩单

条评论

技术工人技术哪里强?看看这份成绩单

  来源:南方日报

  技术工人技术哪里强?看看这份成绩单——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广州顺利闭幕,广东代表团在大赛中共获得32金、13银、11铜和27个优胜奖,金牌数占86个项目金牌总数近四成,不仅是唯一金牌数量超20块的省份,还是第二名江苏代表团的近3倍。

  为什么是广东?

  加快培育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高水平工匠队伍,这很重要。粤评君了解到,广东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一套“打法”:通过各类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提供大量平台机会,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采用政企合作办赛……

  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广东在参赛和办赛方面经验较为丰富。不仅是本次大赛,从2011年开始,广东连续参加5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为中国获得15金、10银、12铜和21个优胜奖,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选手获得的金牌数占全国一半。

  通过大赛平台,有人填补了遗憾,实现了久违的梦想。

  “享受这个舞台!”如愿拿到金牌后,此次大赛国赛精选项目数控铣广东选手范彪说:“我对自己实力一直有信心,从上一届世赛落选到现在,自己在心理状态和稳定性上成长了很多,这对我人生也是很好的历练和收获。接下来要全力备战世赛!”

  通过大赛平台,有人战胜了自己,收获了成长。

  “一开始比赛我手都在抖!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全国比赛,开始前几天我都睡不着觉。”本次大赛工业机械项目广东选手林家喜说:“但我这个项目对精确度要求很高,恰恰是不能手抖的。我就深呼吸,回想自己平时训练,比赛内容都练得很熟了,慢慢调整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活动现场展演20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华绝技”,如玑镂刻花、内画、数控微雕、触测蒙眼配钥匙、电钻钻鸡蛋等,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通过大赛平台,有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移动机器人项目主要考验选手设计、装配、编程、管理机器人内部机械、电路、控制系统的能力。”曾经的参赛选手陈衍此次作为解说员,为观众普及自己钟爱的这个项目。“现在我从事移动机器人设计和研发工作,每个月工资差不多3万,我会坚持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他说。

  通过大赛平台,有人努力摆脱贫困奔小康。

  “这次比赛的变频器、伺服器等电子设备都非常高级,以前很少使用到。很珍惜这样的参赛机会,对技工打开眼界、提高能力水平很有帮助。”来自西藏、47岁的电工选手普布丹珍说:“这次比赛回去,我要把在这里看到的、学到的好好地告诉林芝的年轻人。这些年广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技术、资源、人才方面的帮助,为林芝培养了技能人才,帮助大家脱贫奔康。”

  10名选手参加8个项目比赛,拿下7块金牌,这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此次参赛的成绩。

  “我们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力打造一流的专家教练团队,这是培养金牌选手的关键。”该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说。该院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成绩最好、金牌最多、奖牌最多的参赛单位,近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共获得8金2银4铜的优异成绩。

  他介绍,近年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西门子共建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与西门子、德马吉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6个“校企双制”示范园;与2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共建实训中心,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让我在学校就有机会去企业实习,有充分的平台去接触最前沿技术,提高眼界、精进技能,毕业时也更了解业界情况,更好找到理想的工作。”陈衍说。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与学校合作一同参与学生培养,不仅能提供业界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为企业自身日后发展积累人才资源。”为此次大赛提供参赛设备的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智豪说。

  作为自2015年就成为世赛技术支持单位的企业,该司此次成为大赛移动机器人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两个赛项的设备设施保障单位。“这样高规格、具有引领性的赛事能使用我们的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更是激励了我们不断前进,也是向全社会发出大力培养技能人才的信号。”叶智豪说。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得以产业密切对接,在就业压力加大的市场环境下,我院毕业生始终供不应求,甚至常常提前一至两年被企业预订,企业求人倍率达5:1,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68%。”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如此介绍广东技工抢手的原因。

活动现场展演。
活动现场展演。

  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表示,广东技工院校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校企共办“冠名班”、“订单班”,结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定向培养,实现人才定向输送。校企共建“校中企”“企中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文化、技术设备、工作任务,毕业即就业,真正打通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此次大赛中,广东不仅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和东道主。大赛建立了“政府+企业”合作办赛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的主体作用。

  “要想做强制造业,优秀的技术工人不可或缺,技能工人一直都是我们宝贵的人才资源。”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品牌公关部部长尹捷介绍:“本次为大赛提供了39台整车、28台发动机以及相关零部件、技术服务人员,努力助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不仅是广汽,华为、西门子等超过120家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型企业积极为大赛提供了比赛设备设施、技术人员、赛事保障等各项赞助支持和服务,累计提供总估值约6.3亿元的设施设备及技术服务。

  在这样的支持下,大赛调配了直升机、地铁车厢、数控车床铣床、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重型设备设施以及各种工具、耗材等,打造了与现实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竞赛场景。

  “这次到广东参赛不虚此行。”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山西选手李智豪说,“通过比赛,体验到了产业最前沿的一些应用,打开了眼界,广东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做法非常创新独到;还看到与顶尖水平的差距,认识了很多业界的朋友,通过切磋,我的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大赛也为参与其中的企业提供了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大赛战略合作企业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培训总监李韶彬表示:“我们将以这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率先探索构建支撑民航运输业发展所需的飞行、机务、航务、乘务、空保、地服等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将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