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中国会否下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条评论

中国会否下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新京报讯 (记者许雯)备受关注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公布。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毛盛勇表示,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

  价格方面,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9%。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6%,鲜菜价格上涨9.0%,猪肉价格上涨122.5%。

  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CPI涨幅回落,环比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毛盛勇解释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特别是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同比价格涨幅回落、环比下降。

  就业方面,毛盛勇表示,尽管疫情冲击严重,但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就业形势总体平稳。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2月份降低了0.3个百分点。25到59岁就业主体人群调查失业率是5.4%,比上月降低了0.2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6026亿元,下降44.3%;商品零售72553亿元,下降15.8%。毛盛勇认为,一季度消费受到抑制,特别服务消费受到抑制较多。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消费会得到回补,正常的消费也会陆续表现出来。尽管消费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我国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

  毛盛勇认为,应客观看待一季度经济增速,不要把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常规年的问题简单比较,因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而且影响较大,不能简单地比,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季度经济增长。

  他提到,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整个产业体系并没有受到冲击,生产能力没有受到影响,经济恢复产能会逐步释放出来。疫情是突发公共事件,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他同时指出,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呈现改善趋势。他同时指出,3月份改善的势头有望延续,特别是随着复工复产加快统筹推进,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二季度经济形势会明显好于一季度。如果全球疫情控制比较好,下半年应该会比上半年更好。

  毛盛勇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形势的变化,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可以预计,下阶段经济会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

  中国会否下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毛盛勇回应说,按照惯例,每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是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今年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两会进行了推迟,目前还不掌握具体情况。

  此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今年会降到1.2%。毛盛勇对此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9.2%,“我的理解是,今年和明年如果平均起来,应该在5%以上,或者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影响带来一些损失,一些经济活动被压抑,可能会在明年更好地释放出来。”

  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

  ●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

  ●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

  ●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1813万吨

  ●一季度末,生猪存栏32120万头,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3.5%

  工业生产下降,基础原材料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32.13%

  ●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

  服务业生产下滑,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0%

  ●1-2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营业收入增长10.1%

  ●1-2月份,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0.7%

  ●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8%,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减少,生活必需品销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较快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

  ●餐饮收入6026亿元,下降44.3%

  ●商品零售72553亿元,下降15.8%

  ●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增长12.6%

  ●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2.9%

  ●全国网上零售额22169亿元,同比下降0.8%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536亿元,增长5.9%

  投资活动放缓,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服务和抗疫相关行业投资增长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1978万平方米,下降26.3%

  ●商品房销售额20365亿元,下降24.7%

  ●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2%

  ●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增长39.6%,专业技术服务投资增长36.7%,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

  货物进出口减缓,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

  ●3月份进出口总额24459亿元,同比下降0.8%

  ●一季度,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983亿元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扩大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

  ●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4.9%

  ●衣着上涨0.2% 

  ●居住上涨0.2%

  ●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 

  ●交通和通信下降1.5%

  ●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9%

  ●医疗保健上涨2.2%

  ●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9%

  ●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6%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

  ●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3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比上月增加4.6小时

  居民名义收入增加实际收入减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略有缩小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

  ●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2%

  ■ 分析

  二季度经济运行会明显好于一季度 CPI或将在平稳中小幅回落

  新京报讯 (记者姜慧梓 侯润芳 陈鹏)随着一季度数据出炉,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再次引起关注。现阶段,除个别省份外,本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舆论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已从防控疫情过渡到防控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阶段。

  Q: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其中,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对于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要以平常心看待。”尽管GDP下降,但产业体系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疫情中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化,能够有效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整体来看,疫情防控的效果超出预期,复工复产情况较好。同时,国家出台的应对经济下滑的对冲政策到位。

  社科院世经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认为,3月份经济指标显著好于2月份,说明经济正从疫情灾害中走出来。

  Q:二季度乃至全年将呈现何种走势?

  国家统计局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更大力度政策出台,二季度的经济运行会明显好于一季度。如果全球疫情控制较好,下半年经济运行会比上半年明显更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3月份数据向好说明供给在增强,内需持续推动,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抓紧研究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不过全球疫情暴发也使中国二季度的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海外疫情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的防控政策,以及逆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是否带来叠加效应,同时国内复工复产和经济循环常态化也有压力。不过,至今年5-6月份,经济社会的常态化运行可以预期。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中国经济仍以内需为主,消费和投资整体对GDP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因此,尽管外部承压,但二季度经济将明显回升,出现正增长,整体呈“V”字反弹,不过反弹程度或不及预期。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也认为,后面企业赶工,二季度GDP数据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Q:CPI同比涨4,9%,二季度物价还会上涨吗?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其中,3月CPI同比上涨4.3%,涨幅较2月回落0.9个百分点,重新回到“4区间”,环比下降1.2%。猪肉、蔬菜、水果等价格均回落;受国际油价影响,汽柴油价格下跌,服务价格回升仍然缓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从3月情况来看,虽然食品价格整体走弱,但目前尚不能判断疫情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已经减小。同时,随着消费需求释放,服务成本提高,导致二季度服务价格上涨。乔宝云预测,二季度CPI上升的概率比较大。

  连平则认为,二季度CPI会在平稳中小幅回落,下半年回落较明显,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不明显。虽然复工复产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短期紧张,导致服务成本提高。但他判断,服务价格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并且服务价格占CPI比重不高,不会对CPI产生明显影响。

  Q:餐饮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如何提振消费?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疫情中,餐饮行业受冲击明显,一季度,餐饮收入6026亿元,下降44.3%。部分消费被按下“暂停键”,但一些新型消费在疫情期间被催生。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2169亿元,同比下降0.8%。

  疫情态势趋缓,扩大内需促消费被频繁提及。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

  随后,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出台一揽子措施,确定十九大项内容提振消费;江西、浙江、河北、江苏南京、甘肃陇南等地发文鼓励2.5天休假,10余城市发放消费券。毛盛勇表示,消费券对扩大当地的居民消费、扩张市场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刘元春表示,发放消费券容易增强老百姓获得感,相比通过工程项目提振经济,消费券的投入更小,后遗症更少,但目前消费券的量太小。据他测算,如果对低收入人群发放1万亿元规模的现金或消费券补贴,其中70%-80%可实际转化为支出,并在短期内形成有效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7-0.8个百分点。

  张斌赞同直接发钱,也赞同发消费券。现在有大量低收入群体丧失了工作机会,或者非充分就业,收入受到很大影响,需要纾困。针对困难群体的临时性纾困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Q: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哪些人群受影响大?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收入下滑的同时,消费支出也在下降。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

  刘元春分析,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幅小于GDP,说明疫情下生产停滞了,但是分配并没有停止。大量国企和政府部门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企业保工保产,不解聘员工;餐饮服务停止,但房屋租金、贷款在继续。

  刘元春认为,低收入群体受冲击比较大。他建议,政府可通过普惠性补贴形式对这部分人群提供救助。在救助范围上,可结合我国已认定的贫困人口、农民工等弹性就业人群,以及小业主、个体工商户等。

  张斌表示,劳动力市场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是农民工就业,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存量上的压力;二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增量上的压力。出口企业的失业也会是很大的挑战。

  Q:就业形势何时好转?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其中,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毛盛勇表示,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就业形势总体平稳。4月份会延续3月份就业明显回升改善的走势。

  毛盛勇坦言,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下阶段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订单有所减少,需求还不是太强劲。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要更大力度推动就业总体平稳。

  连平认为,二季度就业形势会改善,和经济增长基本方向一致。但我国仍有相当多的就业还在出口的产业部门里,受全球疫情影响,如果出口情况不好,这些部门会相应受到影响。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大概1.5亿人直接或间接与出口产业有关,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压力比较大。

  Q:新基建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从疫情中恢复?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其中,占固定资产投资约24%份额的基础设施增速放缓较快,“新基建”占比更低。不过,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张连起认为,这一时期着重提出新基建具有时代特征,核心在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补短板的同时,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经济重在‘铁公基’,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可能是新基建。”

  刘元春认为,新基建是中国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部分,是兼顾经济短期刺激和中期发展的很好的选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基建存在一些短板,不宜过度夸大它的作用。”刘元春表示,新基建的规模太小,不足以完全应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其次,新基建项目较少劳动密集型,并且往往从大企业大项目开始,到中小企业和农民工存在时滞,对疫情下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的救助难以立竿见影。

  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带来的冲击主要在供给端,从需求端发力的新基建很难对冲;新基建也必须符合规律,为救经济而大幅度地开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偿失。

  张斌认为,当前市场预期不确定性大,市场自发投资的力量很弱,需要政府投资带动其他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带动整体经济恢复。

  Q:全球疫情严峻,中国对外贸易如何撑过二季度?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但降幅较前2个月明显收窄3.1个百分点,3月当月出现回升。

  对于一季度外贸6.4%的负增长,刘元春认为好于此前市场预期,但受到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影响,今年二、三季度,外需和供应链受到的影响将前所未有。连平也认为,二季度出口将承受较大压力。

  中国开放型经济如何应对全球疫情考验?连平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出口的重点方向。比如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疫情态势稍好,二季度可以巩固对其的出口。抓住欧盟疫情好转的时机,拓展出口业务。把握好重点行业,比如医疗和数字经济等。

  Q: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出现哪些新变化?

  连平认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将回到既有的趋势性轨道,疫情冲击带来的是一个快速波动,“掉下去然后又被拉上来,之后在一个趋势性的轨道中间继续运行。”

  但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比如线上经济和数字经济将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改善、效率提升以及更好的配置资源都有好处。

  对新经济、新业态的未来发展,连平认为,应从管理角度入手,合理地进一步发展;疫情期间不得已而用之的恐怕未必合理,也就不必继续鼓励。同时,通过规范性的制度约束,避免快速膨胀的新型经济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或对经济运行有害的因素。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授赖阳也认为,新兴业态需要制度保障,比如,用工流动和企业间人员共享后,谁来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企业对员工如何履责?需要在未来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Q:IMF预测世界经济回缩3%,中国会受多大影响?

  IMF近期预测,世界经济将回缩3%,中国增长1.2%,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少数的预计为正增长。2021年中国的增长速度预计是9.2%。

  毛盛勇理解,今年和明年平均中国的增长应该在5%以上。假如明年世界经济恢复常态,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带来的一些损失会在明年更好地释放出来。

  刘元春认为,相比2008年,我国贸易依存度已经从超过43%下降到31%左右。同时,贸易格局、投资格局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欧美发达国家,开辟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很成功。庞大的国内市场也已经成长,具备很好的自我循环和内生增长能力。

  不过,刘元春也指出,中国经济高度融入全球化,是高度开放、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因此全球经济的震荡一定会对中国带来冲击。连平认为,2020年的世界经济衰退比2008年更深,2020年中国经济的困难程度会比2008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