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3天加起来只睡8小时,每天确定最后一班安全进舱

条评论

3天加起来只睡8小时,每天确定最后一班安全进舱

“尽管收到通知非常紧急,但是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做好了万全准备,我一定会带着所有队员平安归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主管护师施姣娜,作为已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年的老党员,在得知此次疫情时还身处异国,但她毅然选择了第一时间回国奔赴“疫”线。近日,施姣娜获得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目前,她仍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参与救治工作。

△ 施姣娜

3天加起来只睡8小时,每天确定最后一班安全进舱才走

2月9日,施姣娜作为党小组组长带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30名队员,跟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和其他272名队员一起出征驰援武汉。正式进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后的头三天,施姣娜一共休息了不到八小时。

△ 施姣娜检查队员防护服穿戴情况

“我们来之前,这里刚改造好,是一个空舱。随着病人的陆续增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施姣娜说,医护人员是6小时一班,她作为护士长,也是感控组负责人,要检查每一批进入人员的防护服穿戴是否合格,所以不敢走,一直盯到凌晨2点的最后一班进入舱内,检查安全无误后,她才放心坐班车回驻地。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她回到驻地宾馆一般都在凌晨3点半,严格消毒洗漱后,5点才能躺下来,7点多又要起来开始新的战斗。

睡得少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方舱内虽然都是轻症病人,但院感防控做起来丝毫不能马虎。“只要有一个战友感染了,300多人都有感染风险,所以团队的终极目标是,付出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并且确保自身零感染。”施姣娜告诉记者。

△ 施姣娜在护理病人

据悉,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由外援医疗队接管,医护人员有近340人,来自各地几十家医院,大家的医护级别、能力不一样,每家医院的工作模式不一样,对院感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管理难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施姣娜毫不退缩,与负责院感防控的其他专家一起努力,管理好每一个细节。

施姣娜经过观察,发现医护人员出舱等待时间较长,便提出通道改造计划。从绘制草图到现场监督施工,短短12小时,即完成完全符合感控要求的两条出舱路线,并将出舱时间压缩到30分钟,这大大减少了医务人员在舱内的时间,减少了感染风险。

创新措施,她将队员的皮肤“压伤率”降低了一大半

“立足专业,做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这是施姣娜的工作信条。作为一名国际造口师、省级专科护士,除了感控工作外,她将伤口造口专业知识用到抗疫工作中。

施姣娜发现,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容易引起压力性皮肤损伤,战友们的脸颊部、鼻梁、额头等部位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痕,二次佩戴时疼痛感更加明显。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借助专业知识,立即采用电子问卷的模式,深入了解现状,并制订整改措施。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进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宣教,提升队员的防范意识。同时,对于高危人群面部皮肤敏感、脸部消瘦等情况,使用新型敷料对容易受压的部位进行保护,达到减压目的。在她的努力下,队员们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从原有的8.3%下降到3%。

患者出院时对她说,真想看看你口罩下的面孔

施姣娜还负责舱内感控巡查,几次巡查下来,她发现患者王阿姨很少参与舱内活动,并且不愿意与其他舱内患者交流,甚至拒绝治疗。经过耐心沟通,她了解到,王阿姨家中多人是新冠肺炎患者,她自己目前虽然没有咳嗽等症状,但是核酸检测多次为阳性,内心特别担心。

△ 病人手绘卡通图感谢江苏医疗队的施姣娜

施姣娜和管床医生沟通后,积极为王阿姨协调CT和再次核酸检测,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并动用亲人的力量支持、鼓励她参与治疗。阿姨的病情逐渐改善,并顺利出院。

阿姨出院时,施姣娜送上战友们准备好的礼物和平安果,阿姨哽咽地说:“小施啊,我真的很想看看你的笑容,记住你的面孔,记住所有白衣天使的模样……”